行业动态

行业动态网站首页 > 展会资讯 > 行业动态 >

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最新版
来源:网站管理员日期:2025-06-08 17:03:18

近年来,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升,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。2025年最新修订的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GB 2760)在科学评估和风险监测基础上,对多项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完善,既保障了食品工艺需求,又强化了健康防护。以下从标准修订背景、主要变化、监管实践及消费者建议四个维度展开分析。
一、标准修订背景与科学依据
本次修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市场监管总局、农业农村部共同完成,历时两年对国内外1.2万项添加剂数据进行了系统评估。值得关注的是,标准首次引入"累积暴露量评估"模型,通过分析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大数据,精确计算不同人群的添加剂摄入总量。例如在防腐剂使用中,新标准将苯甲酸及其钠盐在碳酸饮料中的最大使用量从0.2g/kg降至0.15g/kg,正是基于儿童群体摄入超标的监测发现。
技术层面,标准新增了"食品用香料使用原则"专章,明确规定天然香料优先于合成香料的使用顺序。如广西某香精企业研发的罗汉果甜苷替代糖精钠案例,被作为典型写入标准附录。同时借鉴欧盟EFSA最新研究成果,对二氧化钛(E171)等7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添加剂实施禁用,体现了预防性原则的应用。
 二、关键性调整内容解析
在具体指标变动方面,新标准呈现出"三增三减"特征:
1. **扩大允许使用范围**:包括抗结剂二氧化硅在蛋白粉中的应用、乳化剂单甘酯在植物肉制品中的添加等21项,适应了新型食品产业发展需求。江西共青城市市场监管局公布的抽检报告显示,这些调整使企业合规成本平均降低12%。
2. **严格限量标准**:对含铝膨松剂在油炸面制品中的残留量要求加严50%,婴幼儿辅助食品中禁止使用所有人工色素。深圳市市场监管局2025年3月的专项检查发现,新规实施后相关违规案件同比下降38%。
3. **规范标识要求**:强制要求标注具体添加剂名称而非功能类别,如不得笼统标注"增稠剂",而需注明"卡拉胶"等具体物质。微信公众号"食安科普"开展的消费者调查显示,这项改变使标签识别准确率提升至79%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标准创新性设立了"传统食品豁免清单",对酱油、豆瓣酱等发酵产品中历史沿用的添加剂给予特殊管理,平衡了传统工艺保护与安全监管的关系。
三、监管机制与实施保障
为确保新标准落地,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"三维监管体系":
- **源头管控**:对添加剂生产企业实施"一品一档"电子追溯,如合肥市建立的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核验系统,已归集全国89%相关企业数据。
- **过程监测**:推广"明厨亮灶"智慧监管平台,实时监控餐饮单位添加剂使用情况。北京市海淀区试点显示,该技术使违规使用率下降62%。
- **终端抽检**: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完成添加剂专项抽检28.3万批次,不合格率降至0.91%的历史低点。
针对小微食品企业,各地开展"标准宣贯进园区"活动。如广东省编制的《食品添加剂使用指南(图解版)》,通过扫码即可查询300多种添加剂的合规用法,受到从业者广泛好评。
四、消费者实用建议
面对标准更新,消费者可采取以下策略保障饮食安全:
1. **学会解读标签**:重点关注配料表中排列前5位的添加剂,警惕同一功能添加剂叠加使用现象。如某品牌果汁同时使用3种甜味剂,虽每种均符合限量,但总和可能超出安全阈值。
2. **风险分级管理**:根据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发布的评估报告,可优先关注以下类别:
- 需谨慎:合成色素(柠檬黄等)、亚硝酸盐类
- 较安全:维生素E(抗氧化剂)、果胶(增稠剂)
3. **特殊人群防护**:孕妇、儿童应避免含磷酸盐类食品,过敏体质者需注意二氧化硫残留物。中国疾控中心建议,儿童每日加工食品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00g以内。
4. **利用查询工具**: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官网开通"添加剂查询"专栏,可检索具体产品的合规情况。2025年6月数据显示,该平台日均访问量已达23万人次。
从长远看,新标准的实施将推动食品工业向清洁标签方向发展。蒙牛、康师傅等头部企业已启动"减添加计划",通过生物酶技术等创新手段逐步替代化学添加剂。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所言:"科学使用添加剂是食品现代化的标志,关键在于把握好安全与创新的平衡点。"消费者既不必谈"添"色变,也要保持理性认知,通过了解标准规范共同守护"舌尖上的安全"。

Copyright ©2025中国(山东)食品添加剂及配料博览会 版权所有地址:北京市房山区凯旋大街18号

备案号:京ICP备2024052143号-2联系电话:18811121031邮箱:576030584@qq.com